“旧行当三般苦,打铁、撑船、磨豆腐。”过去虽然苦累却曾经盛极一时的打铁营生,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,即将消失。今天我们将走进温岭温峤镇最后的铁匠作坊。
火红的煤炭,喷发的铁花,清脆击打声,熔火后的铁块经过敲打,变方、变圆、变扁、变尖,变身为锄、刀、犁、耙、镰等农作工具。65岁的铁匠钱云正,已是温岭目前为数不多,仍在坚守着这门传统手艺的人了。
铁匠 钱云正告诉记者, 以前撑船、做豆腐、打铁这三样最苦了,打铁卖劳力就苦,很费力的, 夏天很热、又烫, 大家看到火花四射都吓死了, 好衣服也不能穿, 不知道有多少衣服被火爆坏了。
钱师傅的铁匠铺,位于温岭市温峤镇岙口村,破旧,昏暗,堆满杂物的作坊里,墙面乌黑,挂着铁钳、锤子等工具,不停运转的风炉和铁墩砧,似乎在告诉路人,这里仍保持着历史与传统。
铁匠 钱云正 :“打什么东西用怎样的火钳 打圆的 用大的 打小用小的 打扁的用扁的火钳 工具是不一样的,我做46年了 给我师傅做了十几年学徒 后来自己都在这里做 后来教我兄弟 他老婆做生意后不来了 后来请师傅 因为路远钱少也不来了 后来让我老婆来学 我老婆也做了七八年 后来她手摔伤后没做了 我现在生意差了 也就不怎么做了。” 守着一方炉火,怀着一身技艺,从19岁开始打铁,钱师傅不知不觉就打了一辈子,也经历了这个行业由盛到衰。长年手握铁锤留下的,是手指关节处凸起的厚厚的老茧,但当他抡起锤子,却充满了力量。 铁匠 钱云正:" 嵌钢没这个钢片放下去可不成, 不然锄头不好用 ,就放在这里, 这个环节做不好就失败了, 以前就这样做的 ,再火烧一下。 " 在外人看来,打铁不过是加热、锻造不断重复,直到成型的过程。而在经验丰富的老铁匠看来,材料的可锻性、锻造的火候、锻打位置等,都是有讲究的。一把锄头在钱师傅的锻造下,很快完成。钱师傅会做各式各样的农具和生活用品,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农业机械化的普及,铁器的种类和销量日益减少。 铁匠 钱云正:“ 这是柴刀, 这是硬刀, 这也是硬刀, 这是四六刀 、菜刀、 釗、 斧头 、草钯, 以前别的种类还很多 ,现在这些没人用了, 我也就不打了, 以前我两个人, 一天能打三十把柴刀, 十几把锄头。” 每到温峤集市日,钱师傅都会到老街出摊,虽然他知道打铁已是个夕阳产业,但在这条老街上,他仍守护着铁匠的最后一块阵地。 集市现场:“这是嵌钢的 这是钢板 这是路桥的 这是我自己打的 没人做了 像我这样谁还在做 你要做着 身体好 这么大岁数了 好退休了。”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推广,叮叮当当的打铁声,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远去,但是传统和纯手工的老手艺,总是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,希望这些充满魅力的老手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。 温岭台 记者 钟 婷 林特栋 编辑:夏赛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