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蓝网-中国蓝新闻客户端5月19日讯(记者 陈佳聿)“以前住的都是木房子,喝的都是山上的水,用电也不正常。现在好了,我们住上了洋房,周边学校也不错,小孩在这边读书我们都很安心。”贵州人王开芬最近刚搬进位于贵州余庆县的新家,眼前的美好生活,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。 新蓝网-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记者近日跟随"美丽中国长江行——共舞长江经济带·生态发展看贵州" 网络主题活动来到贵州余庆和景湾生态移民新村,道路两侧一栋栋整洁鲜亮的欧式小别墅显得格外引人注意,每家每户都在门口种上了鲜花,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。 不仅住的好了,村民们的基层文化活动也在蓬勃开展。记者采访时,当地村民们正在在村活动室排练余庆花灯戏。村民周光红穿着靓丽的演出服正认真地表演着。她告诉记者,余庆花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只要有时间都要来排练,大家一起唱歌跳舞,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把老底子的东西传承下去,又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。 余庆县位于贵州中部、遵义东南端,长江南岸最大支流乌江横贯县境中部。这里,是缺少工业支撑的山区农业县。近年来,余庆县响应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,采取退耕还林、生态移民、旅居农家等多项措施,意在恢复长江流域地区生态环境。2014年创建的和景湾新村共有150户582人,分别通过生态移民搬迁政策从全县13个不同乡镇的边远山区搬到这里,符合标准的农户,政府给予一人12000元的补助。累计投入创建资金7765万元,新建“农民别墅”130幢、进寨路2.5公里、中心广场1个、游泳池1个、篮球场1个等,完善了小康水、小康讯、小康电等基础设施,绿化美化率达90%以上,是典型的扶贫生态移民型新村。 为积极探索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路径,寻求破解“三农”难题的好载体,2001年,当地创造性地开展了“四在农家”活动:富在农家增收入、学在农家长智慧、乐在农家爽精神、美在农家展新貌。而在白泥镇哨溪村,“四在农家”得到了升级,做成了一个品牌,名叫余庆坊。 贵州余庆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主席 李正龙 “我们这里叫余庆坊旅居农家示范点,提出的是旅居农家的概念,把老百姓的房子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后,游客可以到这里来共享我们的环境,就像游戏‘开心农场’一样,可以自己采摘蔬菜、抓土鸡、摸泥鳅,打造游客心灵上的回归。”负责哨溪村农旅一体化实施的负责人李正龙介绍,哨溪村农旅一体化的实施主要采取了“公司+支部+协会+农户”模式,发动农户将闲置的房屋交由公司实施宾馆化改造,完善配套设施,满足外来游客体验民居的住宿需求。公司按每年按每平方米20元的租金交付农户,平均每户房屋出租户直接受益近3000元。 哨溪村村委会主任 吴登武 村委会主任吴登武介绍,以前的哨溪村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,那就是脏、乱、差。“以前根本没什么收入,而现在,人均年收入可以达到7000元,有了一个质的飞跃。”如今农旅一体化的实施,让哨溪村“变了天”,原来的荒坡成了花园,土墙房也变成了“复古楼房”,村里的气象直接从“阴天”转成“晴天”。 “我从小在这里长大,我的根在这里。之前我在外面的时候,感觉家乡老百姓收入不高,我就觉得我有责任回来为建设家乡做些贡献。我想这就叫乡愁吧。”李正龙告诉记者,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,带领自己的家乡富起来,让大伙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、医疗资源。“现在公司里也有不少像我这样的年轻人,我们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、共同的乡愁,都是为了建设家乡选择回来创业。” 截至目前,余庆坊旅居农家示范点已建成10户精品示范户,打造客房47间,带动群众28户,吸纳群众就业300余人,虽然目前仍在试运营阶段,不过每年预计可为当地群众和哨溪村级集体经济创收26万元。 编辑:杨晓帆
【美丽中国长江行】贵州余庆建起生态移民村 哨溪村荒坡成花园
新蓝网-中国蓝新闻客户端5月19日讯(记者 陈佳聿)“以前住的都是木房子,喝的都是山上的水,用电也不...…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海洋在线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oceanol.com/shengtai/1574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