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蓝网-中国蓝新闻客户端8月30日讯(记者 王梓)8月24日,“升级版”345路正式开通。作为杭州首条“大数据常规公交”,“智能规划,精准定位”无疑是它最亮眼的标签。目前,这条公交线路已经正式上线一周。“智能”公交究竟效果几何?新蓝网-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记者今天就亲身体验了一番。 8月30日上午,记者来到了位于彭埠地铁站D出口附近的公交站,站点内这时已经聚集了不少待行的乘客。记者测算了一下,345路公交车前后班次发车的间隔大约在15分钟左右,在非早晚高峰期,这样的频次已属相当不错。 “师傅,这趟车和81路一样去丁桥嘛?”“一样的,上车吧!”无独有偶,记者在随后又碰到了几位前来询问的乘客,不同的是,他们本打算乘坐的则是335路公交车。齐女士家住斛角桥站点附近的久睦苑小区,工作地点则在杭州东站附近。“以前坐335路,高峰期每次都没有座位。”齐女士对记者表示,自从朋友前两天告诉她“升级版”的345路也可以往返后,她一连几天都选择乘坐345路上下班。“以前都是‘挤’公交,现在上下班则可以充分得到休息,宁可比过去多走几步路。” 与此同时,乘车过程中记者注意到,升级后的345路公交车站点设置有疏有密。有的时候上下站点相隔不到1分钟车程,有的时候则长很多。尤其是从明珠街丁兰路口到蕙兰雅路蕙北支路路口,几乎2、300米就有一站。“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,这一路段周边住宅小区比较多,居民出行意愿也比较强烈,为了让居民更加方便地乘车,所以站点设计也比较密集。”事实也确实如此。记者发现,虽然并非早晚高峰时段,人流量并不大,但这几个站点上车的乘客显然要比一般的站点更多,站点设置的准确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。作为一条“历史悠久”的公交线路,345路之前并没有像现在这样长的运行区间。通过传统IC卡使用情况、扫码购票情况、公交APP查询数据、高德查询数据等互联网大数据分析,345路增加了 81路、335路的热门站点,增加了居民的出行选择,避免了部分站点“挤不上车”的窘境。 其实,无论是站点设置,还是线路规划,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方便、更快捷地将乘客送到目的地。而345路“智能公交”在这方面是否能够达标?记者今天分别在两个方向对此进行了验证:从彭埠到天都城方向,345路耗时约43分钟,而从天都城到彭埠方向,耗时则是47分钟,均可保持在50分钟以内。而类似的行进区间,未进行“智能规划”的335路公交车则要耗时80分钟左右,从数据上来看,这样的提升显而易见。 “到目前为止,虽然‘智能规划’收效不错,但是仍有提升空间。”当值司机向记者表示,由于345路刚升级成功,很多经常来往于区间内的乘客仍然保持着过去的乘车习惯,“智能化升级”红利惠及的范围还相对较小。对此,工作人员也希望借助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的平台,向广大乘客广而告之——蜕变后的345路公交已经在线,请上车! 编辑:王欣怡
“挤”公交到“坐”公交 “智能”公交上线一周效果明显
新蓝网-中国蓝新闻客户端8月30日讯(记者 王梓)8月24日,“升级版”345路正式开通。作为杭州首...…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海洋在线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oceanol.com/keji/17737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