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法金融活动往往披着高息诱惑的外衣,打着虚假宣传的幌子,通过熟人拉拢等手段,让人难以察觉。面对此类骗局,我们该如何练就火眼金睛,守护好自己的“钱袋子”呢?接下来,跟随华生一起识别非法金融活动风险,共同防范非法金融,拒绝高息诱惑。
新型传播手段
社交媒体裂变式传播
利用微信、抖音、快手等平台,通过短视频推广、群聊裂变、层级返利等方式扩散,覆盖范围广且传播速度快。
虚构科技与热点概念
以“区块链”“人工智能”“云养殖”“元宇宙”等新兴概念为噱头,伪造技术应用场景或政府政策支持文件,虚构高收益项目。
非上架APP与境外资金池
要求用户通过非官方渠道下载APP,绕过应用商店审核,直接诱导转账或绑定银行卡,资金通过虚拟货币、地下钱庄转移至境外。
熟人推荐与情感绑架
通过亲友、社区熟人拉人头,以“内部名额”“限时福利”降低警惕性,甚至通过免费旅游、赠送礼品建立信任关系,诱导中老年人参与。
伪造资质与虚假背书
虚构“国资背景”“明星代言”或伪造金融牌照、政府批文,在官网、宣传资料中夸大实力,误导公众。
隐蔽性风险
技术伪装与信息不对称
不法分子利用AI、区块链等技术伪造项目运营场景,普通投资者难以辨别真伪。资金流向通过多层账户、虚拟货币洗钱,追踪难度大,维权成本高。
跨境与混合模式风险
部分非法平台服务器设在境外,规避国内监管,同时将非法集资与传销结合,通过“发展下线返利”扩大规模,形成跨区域风险。
精准渗透脆弱群体
老年人:以“康养服务”“免费旅游”为诱饵,通过情感关怀降低警惕性,诱导投资养老项目。农民与低收入群体:假借“云养殖”“合作社分红”名义,利用信息差吸收存款,导致返贫风险。
短期高回报陷阱
承诺“月息5%-10%”“保本保收益”,初期按时返利以吸引复投,待资金池扩大后卷款跑路,受害者往往血本无归。
防范对策
强化“三看三不”原则
三看:查机构资质(金融牌照)、核项目真实性(政府公示平台)、辨资金流向(是否透明)。三不:不轻信熟人推荐、不贪图高息承诺、不泄露个人信息。
警惕非正规传播渠道
对社交媒体、非上架APP推广的项目保持警惕,避免点击不明链接或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。